一、学科基本情况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始建于2006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于2018年3月被批准为第九批河南省重点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梯队合理,力量较雄厚的师资队伍。近年来,该学科教师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果。本学科设有两个省级工程中心(农业遥感大数据预警技术河南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环境与健康工程中心),一个校级工程中心(测绘遥感与城市空间信息工程中心)、一个校级实验室(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控实验室),一个行业学院(北斗学院),下设精密测量实验室、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等六个专业实验室,承担着本学科的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目前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0余台,仪器设备价值约15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 1500多平方米。在实习、实验基地建设方面,不断加强与企业联合,建立了河南大地地理信息测绘院、商丘市勘察规划院等6个实验、实习教学基地。本学科依托beat365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师资力量,形成了以本科-工程中心-实习基地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格局。经过多年努力,学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国家培养了近6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
二、学科方向及学科团队
本学科紧紧围绕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经过长期凝练形成了“农业遥感大数据处理与应用”、“雷达遥感高精度变形监测与应用”、“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三个在省内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拥有一支创新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培养了多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团队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6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学术骨干已经成教学科研的主力军。目前,学科成员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成果,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
三、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
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项目13项,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四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的空间路径与通量研究(14CJY077)》和《中原经济区城乡互动机理、模式与路径研究(12CJL0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保护性长期耕作下土壤动物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41501263)》、《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冬小麦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41140019)》、《基于多源数据的喀喇昆仑南部熊彩岗日地区冰川变化遥感研究(41101072)》、《时序高分辨SAR影像辅助下的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耦合模型构建研究(U1304404)》和《印度季风、西风交界区典型流域冰川储量与湖泊水量变化对气候的响应及耦合关系研究(41671072)》。以项目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材建设,从而构筑了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相关教材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首先,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开展交流和合作。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来院讲学;同时组织多次学术研讨和项目申报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开阔了师生视野,活跃科研气氛。其次,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把握研究动态;同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扩大研究团队的学术影响,多数会议都提交论文并做大会发言。